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1-10
微信公號是個很神奇的平臺。前些日子,三好同學連著發了兩篇與電商有關的文章,然后就結識了多位做電商的朋友。
與這些朋友的交流,給三好同學留下了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即大部分搞電商的人感覺上都很進取、很自信,呈現出與傳統印刷圈完全不同的“氣場”。
為什么會這樣?三好同學不由想起了一句話: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簡單說來是這樣的:印刷電商剛起步,不賺錢,卻人人都有一個顛覆行業的大夢想。雖然夢想的最終落地,完全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卻被其激勵和鼓舞。相反,很多印刷廠還在賺錢、在發展,市場卻看上去一天比一天難搞,作為老板難免會有焦慮和不安。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確實是印刷電商的“風口”。“風”來了,自然會有很多人想飛起來。目前國內有多少家印刷電商?有人說180多家,有人說200多家。哪個數字更準確?三好同學說不清,反正不少是一定的。
就說印刷電商這名字吧,從“要印”到“想印”,從“云印”到“飛印”,從“哪里印”到“這里印”,從“快樂印”到“開心印”。。。夢想能不能達成暫且不提,就各家老板這起名字的能力,已經讓三好同學好生佩服了。。。
印刷電商多了,難免會讓人眼花繚亂。于是就有老板向三好同學發問:你覺得什么樣的印刷電商才有可能成功?
這問題提得好專業,標準的記者體。本應是三好同學提給各位老板的,一不小心就被“反問”了。不管怎么樣,既然有老板問到了,三好總得有點表示吧?要不然多沒面子。。。
印刷電商怎樣證明自己能成功?
從整體上來看,印刷電商目前上還處于起步階段。起步階段的市場一般是這樣的:群雄并起,一團亂戰。至于誰能夠活到最后,完全是未定數。
盡管如此,幾乎所有的印刷電商,無論進場早晚,規模大小,都在盡一切可能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接近成功。
為什么要這樣?一方面是營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給自己“打氣”。營銷的事就不說了,為什么還要給自己“打氣”呢?
說起來也挺簡單:創業這件事看上去挺光鮮,實際上卻很苦逼,怎樣才能保持團隊士氣不衰呢?這就看老板的“打氣”能力了。一般的操作模式是這樣的:樹立一個很牛X的目標,然后盡可能讓自己和團隊相信,成功必定會到來。
對大部分印刷電商來說公司印刷畫冊多少錢,它們的大目標都還是很清晰的。不管是顛覆傳統印刷業,還是提高交易效率,抑或是踐行“共享經濟”,都百變不離其宗。說到底,就是想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在客戶與印刷廠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連接方式,并在這種連接中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
問題是,印刷電商這么多,要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更有成功的特質呢?三好同學理了理,大體有這么幾種招式。
第一招,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很牛X。比如:出自大公司,動不動就是BAT、華為、小米。。。懂經營、會管理、能跨界;既有互聯網思維,又很了解印刷業等等。
第二招,技術很牛X。比如,很多電商都愿意把自己描繪成“技術主導型”公司,強調自己擁有強大無比的技術團隊,以及無人能及的網站技術平臺等等。
第三招,成長速度很牛X。雷軍互聯網思維七字訣的最后一個字是什么?——快。雖說小米已經疲態初顯,互聯網圈對速度的崇拜卻并沒有消退,在印刷電商里也經常可以見到對成長速度的宣揚。
說一個三好同學最近看到的案例。一家2015年底上線的印刷電商平臺宣稱:迄今為止,在沒有做任何推廣的情況下,已經擁有400多萬用戶,累計交易額超過2500萬元。
從上線到現在,滿打滿算不過8個月,能夠積累下400多萬用戶,這樣的速度確實驚人。讓三好同學略感疑惑的是:400多萬用戶,2500萬的交易額,人均交易6塊錢,是每人印了一盒名片么?
當然,印刷電商能夠用來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接近成功的“招式”還有不少。比如,產品很多樣,區域覆蓋廣,設計師團隊很龐大,電商經驗很豐富等等。
印刷電商的玩法其實都差不多
看上去每一家印刷電商都很牛X,問題是這些貌似充分的理由,能否支撐它們走向最終的成功呢?三好同學的答案是:未必。
道理很淺顯:印刷電商的“池塘”就這么大,能容納幾條“大魚”呢?現在之所以能裝下100多條“魚”,是因為大家都還是小“魚苗”,真正的“大魚”還沒出現。
這就像當初的團購市場:風口一開,各路資本蜂擁而進,團購網站批量涌現,號稱“百團大戰”。這三五年走下來,還剩下幾家?能說上名字的大概也就美團、大眾點評和糯米了吧。
而且,在三好同學看來,更根本性的問題在于,目前大多數印刷電商的玩法都大同小異,同質化問題明顯。而在互聯網創業圈,同質化是個致命傷。
100多家印刷電商的老板,個個都是創業精英,三好同學憑什么說他們玩法都差不多呢?
首先,互聯網創業企業喜歡講“痛點”,說白了就是“切入點”公司印刷畫冊多少錢,即你為什么要創業,你要解決什么問題。
問題是,咱們有100多家印刷電商,傳統印刷市場真有100多個“痛點”嗎?三好同學簡單理了理,至少一些經常見諸媒體的印刷電商,其描繪的市場“痛點”沒有本質差別。
比如:解決印刷廠與客戶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解決印刷價格不透明的問題,解決小單、散單印刷難的問題,解決找設計師的煩惱,提高交易效率等等。
其次,產品差別不大。目前絕大多數印刷電商的標配產品都很類似:名片、單頁、宣傳畫冊。只不過有的再加點兒個性化出版物、紀念冊,有的再加點信封、紙袋,有的再加點兒票據、易拉寶、噴繪等。只有極少數的電商選擇了紙箱、紙盒之類的包裝用品,如e盒印、一撕得等。
第三,生產技術很類同。既然搞電商,拼價格在所難免,這就對生產環節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對名片、單頁、畫冊類電商標配產品來講,什么樣的生產技術最能降低成本?自然是首推合版了。所以大部分印刷電商都會有一兩家合版印刷合作伙伴,各家生產環節的技術差異是很小的。
最后,商業模式趨同。除了極少數印刷電商采取完全自建工廠的作業模式,大部分電商都是平臺式的。即作為印刷廠和客戶的連接者,承擔信息交互、撮合交易的平臺功能,自身并不直接提供生產服務。
當然,也有將自建樣板工廠與整合既有產能相結合的第三條道路,但本質上各家電商的思路差異不大。
印刷電商的核心競爭點是流量獲取
如果三好同學說得還算對路,各家印刷電商的產品、技術和商業模式都差異不大,那什么會決定它們最終的成敗呢?在三好同學看來,因素可能很多樣,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各家印刷電商的流量獲取能力。
但凡是搞互聯網創業的基本上沒有不講流量的,對電商公司而言,尤其如此。因為流量的本質是潛在客戶,是交易可能,導流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一家電商的成敗。
道理很簡單,一家電商公司網站搞得再漂亮、功能再完善、創始人再牛X,沒人知道,還是基本等于零。說白了,流量就是客戶,就是成交量。
那位老板說,做生意要找客戶,這么簡單的道理還需要三好同學來啰嗦?這老板批評得很對。所以,三好今天要說的重點不是流量很重要,而是印刷電商獲取流量的可能方式。
從大的方面來說,印刷電商獲取流量的方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占據線上流量入口,另一種是從線下向線上導流。
先來說線上。線上最重要的流量入口在哪里?搞電商的老板肯定都門清:一個是以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一個是以天貓、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
這兩個入口有啥區別?上天貓、淘寶的基本都是奔著買東西去的,成交的可能性極高。正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旺鋪”,所以,如果你在天貓上搜索“名片”兩個字,會出來12000多件商品,大多數都是印名片的。
這么多同質化商品,哪一家最終能脫穎而出呢?這就看老板的運營能力了。比如世紀開元,從淘寶相冊品類第一切入印刷電商,而且完全走線上,據說增長勢頭很不錯,靠的就是其長期積累形成的流量獲取能力。
相對來說,上百度的用戶的目的更為多元:可能是想找個合適的賣家,也可能只是想了解一點信息。無論如何,這個入口同樣十分重要。
有多重要呢?前不久,有兩家印刷電商為了一個關鍵詞的網絡競價排名,曾互相發文“對撕”。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印刷電商圈,這還是不多見的,很能說明一點問題吧?
再來說線下。線下導流說白了就是地推,這種作業模式與印刷廠開發客戶沒有本質區別,都要一對一地去談判、簽協議。相對純線上導流來說,地推模式的優勢是能夠獲取更大的客戶和訂單。
比如陽光印網,它能夠在短短三四年內迅速做大,拿下一批重量級的互聯網公司客戶,便與其強大的地推能力有很大關系。
地推模式的挑戰在于:客戶大了,訂單多了,其對質量、價格的要求也就會更苛刻。質量的問題還好說,價格的事情就不好玩了。現在印刷工價本來就越來越透明,留給電商平臺的獲利空間還能有多大呢?而且,地推、地推,聽上去電商的味道終歸是淡了一些。
線下導流還有一種非主流的實現方式,即印刷廠之間的客戶、業務共享。其基本操作套路是這樣的:各印刷廠以聯盟方式共建或加入同一電商平臺,然后把部分跨區域或自己不擅長的業務放到平臺上,由其他廠家去完成。長榮健豪、印通天下基本上都是按照這種模式構建的商業模式。目前看來,推進得都算不上很得力。
當然,在線上、線下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專心做產品。不久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好同學跟一撕得的老板有過一次交流。這家公司的特色在于:以做產品的思維做印刷,瞄準用戶開快遞包裝的“痛點”,專心致志只做一種產品——紙箱。
一撕得是一家電商公司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因為它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其能夠獲取多少線上資源,而在于其擁有一個很強的技術團隊,專門圍繞快遞、物流的需求不斷優化紙箱產品。而這恰恰是很多電商以及傳統印刷廠所欠缺的。
一撕得能否成功,三好同學不敢妄言。但三好相信:只要產品真做到位了,走線上,還是線下就不再重要了。因為真正優秀的產品都是自帶流量的,比如蘋果手機。
好吧,今天就說到這里。那位老板說什么?到底什么樣的印刷電商更接近成功?三好同學首先看好的是:用心做產品的公司。至于拼線上和拼線下的,都有成功的可能,具體結果則要看老板的操盤能力。當然了,沒有一點運氣也是不行的。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