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1-03
轉型之風在印業盛行,書刊印刷企業往包裝行業轉型,這并不是個新鮮的話題,業內的成功者更是不勝枚舉。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業內第一家上市的出版物印刷企業,上市后大手筆布局包裝業;數屆印業“奧斯卡”班尼金獎大贏家中華商務聯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早已在上海安營扎寨,致力于服務包裝業。大型印企轉得漂亮,越來越多的小企業也紛紛效仿。
逐漸地,人們發現原本香餑餑的包裝行業原來也漸趨飽和,轉還是不轉?設備買還是不買?轉了之后又做哪類產品?面對這些問題,勇敢者已義無反顧地扎進包裝行業,糾結者還在左右搖擺。為了幫助企業解答如上問題,《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特采訪了轉型企業代表、包裝企業代表、業內專家,共同就轉型中困擾管理者的如上三大問題進行拋磚引玉式的探討。
市場 順勢而為還是產能過剩
張惠忠:“目前包裝行業已經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很多書刊印刷企業轉型做包裝,我認為這有點不正常。”
書刊印刷與包裝本就是一對孿生兄弟,隨著人們對書刊越來越精美的印制和裝幀要求,這二者越來越趨同。因著這種“血緣關系”,書刊企業轉型做包裝看起來是那么地順理成章。“書刊印刷企業轉做包裝,本身有著先天的優勢。”中國包裝聯合會紙制品包裝委員會秘書長劉壽生如是對記者說。持有上述觀點的專家不在少數,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書刊印刷專業委員會顧問曹鳳翎也同樣認為,書刊印刷企業轉做包裝從技術上而言,入門時只需配備印后設備即可,并無太大障礙,甚至說可以實現無縫對接。劉壽生甚至表示,面對書刊市場下滑的現狀,書刊印企轉型做包裝是第一選擇。
然而與專家們的一致看好所不同的是,包裝企業的態度截然相反。“目前包裝行業已經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很多書刊印刷企業轉型做包裝,我認為這有點不正常。”采訪中,達成包裝制品(蘇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張惠忠的第一句話便語出驚人。
張惠忠對于目前市場上書刊印刷企業紛紛轉做包裝的現象表現出了極大的憂慮。“目前包裝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現象非常嚴重,很多企業一般只能開工50%,活得好一點的企業也不過70%~80%,我認為書刊企業一窩蜂地改行做包裝青島信諾包裝印刷有限公司,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同樣對于很多盲目進入的企業而言,這也是不可持續的。”張惠忠道出的這組數據與人們眼中“遍地黃金”的包裝行業似乎大相徑庭。
北京合益包裝容器有限公司經理鮑新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達出了同樣的觀點。鮑新春以2013年北京市在冊的1600多家印刷企業為例,他表示,如果這上千家印刷企業都同時來搶包裝市場,只會帶來市場的混亂以及企業沒有利潤的惡性競爭。“蜂擁而至的最終結果就是行業的重新洗牌。”并且,在鮑新春看來,即便包裝行業好進入,但做好很難。尤其是高端包裝市場,如若企業實力不足,即使是轉型也只能局限在“小打小鬧”階段。
對于這種觀點的交鋒,北京華宇信諾印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家華的觀點則頗為中立。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未來書刊印刷市場的競爭將更為激烈,而包裝印刷市場的發展前景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就區域發展來看,包裝印刷市場局部地區并不飽和,與國外相比,國內發展慢青島信諾包裝印刷有限公司,與南方來比,北方發展慢。因此正帶領著華宇走在書刊轉做包裝路上的王家華認為,既然市場有轉型空間,那么唯有順應這種潮流,企業才能發展。
裝備 切忌大動干戈
曹鳳翎:“我認為開始步子還是邁得小一些比較穩妥,能不買就不買,必須買就從價格相對便宜的國產機入手,逐步擴大。”
鮑新春:“與其花幾千萬元買設備,光顧著擴大規模,不如把產品做精做細。”
在印刷包裝行業,設備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企業的成敗。那么當書刊印企轉型做包裝時需要做哪些硬件準備呢?對于這個問題,專家和企業的觀點此次表現出了一致的“保守”——切忌亂投資。
“千萬注意不要亂投資,能沿用的設備繼續沿用,甚至可以買包裝材料回來加工,能不添置設備就不添置。”劉壽生如上建議。
曹鳳翎也同樣對記者說:“也許我過于保守,但是我認為開始步子還是邁得小一些比較穩妥,能不買就不買,必須買就從價格相對便宜的國產機入手,逐步擴大。”
企業也持同樣觀點。以北京合益為例,多年來致力于深耕北京及周邊食品包裝市場的北京合益擁有著諸多食品制造巨頭的大訂單,年產量達到億萬個包裝盒。然而為了保住食品包裝最重要的安全關,不盲目擴張是北京合益一直堅守的經營策略。“與其花幾千萬元買設備,光顧著擴大規模,不如把產品做精做細。”鮑新春說。
買不買設備?買什么設備?在華宇轉型做包裝之初,王家華也經歷過如上的糾結。回憶當初的心路歷程,王家華的經驗是,從設備的功能補充上入手來考慮是一種方法。
理念 打有準備之仗
王家華:“企業一定要有明確的定位,切忌求全求大。”
劉壽生:“做與企業現有印刷條件相匹配的微型瓦楞紙板包裝是一條途徑。”
看來轉型勢在必行,但面對種類繁多的包裝形式,又容易讓剛剛入行做包裝的新手們無所適從。是做運輸包裝,還是做彩箱、精裝食品包裝?包裝領域之寬,也許是包裝行業與書刊印刷業最大不同之處。“企業一定要有明確的定位,切忌求全求大。”這是王家華給予想要轉型的企業的建議。
贏利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即使轉型,也必須有一部分能夠支撐企業正常運轉的贏利型業務。“有一部分好的現金流,保證生存,之后再談發展。如果現在都無法生存,再講轉型,那絕對是盲目的。”“有病亂投醫”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發展的問題。正如采訪中專家們一再提醒的,意欲向包裝轉型的書刊印刷企業要切忌盲目,先壯大自身實力才是根本。
劉壽生為即將進入紙包裝行業的企業指出了一條道:“做與企業現有印刷條件相匹配的微型瓦楞紙板包裝是一條途徑。”他建議,大型瓦楞紙板就不要做了,目前這個市場已經趨于飽和,而且設備價格高昂,廠房要求用地多,人員多,涉足這個競爭已經充分的領域只有死路一條。而微型瓦楞紙箱則不同,現有的設備、廠房、人員均可利用。
■專家建言
書刊印刷專家曹鳳翎: 轉型應有法定位要清晰 □本報記者 王勤
“我認為書刊企業轉型做包裝并不盲目,從技術上而言二者有著良好的對接基礎。”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書刊印刷專業委員會顧問曹鳳翎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很多書刊印刷企業而言,不轉型就得死。”然而她說此話的前提是,從做書刊印刷轉做包裝雖然相對容易,但因為企業規模的不同,轉型的方式和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對于即將轉型做包裝的書刊印企,曹鳳翎的建議是,步子邁得小些,從價格相對便宜的國產設備入手,給自己預留出足夠多的緩沖時間。
業務量足夠嗎?設備選好了嗎?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我還是比較保守的。”曹鳳翎說。
大型書刊印企可布局包裝業
對于上規模的書刊印刷企業來說,上馬包裝業務,曹鳳翎認為,這是一種對潛在陽光市場的布局行為。雖然近年很多大型的書刊印刷廠連續走下坡路,尤其是很多地方新華系印刷廠經營慘淡。然而在曹鳳翎看來,即便如此,對于他們而言,仍舊比小規模的包裝企業更具競爭力,并且在設備購置方面也頗具實力。她認為,對于該類書刊印企更快的一種方式是通過兼并重組收購包裝企業,達到快速上手,并具備一定基礎的效果,同時還不影響原有的書刊印刷業務。也正如曹鳳翎所言,大型書刊印刷企業布局包裝行業正成為業內潮流。
中型書刊印企應謹慎投入
曹鳳翎認為,對于中型書刊印企而言,轉型包裝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內容就比大型企業要多得多了。企業實力可上可下,未來判斷至關重要,而錢要花在刀刃上,那么究竟該放棄書刊,集中在包裝上發力,還是應該謹慎在包裝上的投入,堅守書刊業務呢?
面對記者的這個問題,曹鳳翎認為,還是謹慎為妙,如果不能保證足夠多的業務量還是先持保守態度比較好。
小型書刊印企投資包裝風險較大
對于很多人持有的小型書刊印企“船小好掉頭”的說法,曹鳳翎并不完全認同,“風險很大”。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包裝這塊蛋糕的“香甜”,紛紛群起而搶之。慢慢地蛋糕看起來并不像開始時那么大了。此時,實力不足夠強大的企業勢必將成為市場“藍海”變“紅海”后的“炮灰”。“所以沒有業務的時候最好先不要急于轉。”曹鳳翎說。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