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2-12-30
2016年7月,吉宏股份正式登陸深交所中小板。
從那以后,這家來自廈門,以伊利為第一大客戶的彩盒紙箱企業,便迅速成為印刷圈最受關注的“明星”之一。
然后,如果有人說:吉宏已經不算是一家印刷企業,各位老板會作何感想?4月14日,證監會在官網發布了《2020年1季度上市公司行業分類結果》,吉宏被列入“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而不是此前的“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吉宏的新同行包括:人民網、新華網、三六零等。如果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在A股上市,想必也會被列入同一門類。證監會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調整,原因顯而易見:無論從營收,還是凈利潤看,互聯網業務對吉宏的貢獻,都超過了包裝印刷。根據不久前發布的年報:2019年,吉宏實現營收30.09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3.2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32.62%、53.05%。與剛剛上市的2016年相比,一個增長了428.03%,一個增長了658.81%。上市3年多以來,吉宏來自包裝印刷業務的營收翻番有余,但其令人矚目的高速增長主要還是得益于自2017年開始布局的互聯網業務。2019年,互聯網業務實現營收16.55億元,在吉宏總營收中的占比達到55.00%。從凈利潤來看,互聯網業務的貢獻還要更大一些。作為吉宏旗下跨境電商業務的主體,廈門吉客印實現營收11.90億元,凈利潤1.56億元;作為互聯網廣告業務的主體,北京龍域之星實現營收2.35億元,凈利潤5971.65萬元。
兩家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2.15億元,占吉宏凈利潤總額的65.98%。盡管互聯網業務已成為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吉宏并沒有弱化包裝印刷業務包裝盒印刷報價,而且還在進行持續的投資與布局。比如:2018年和2019年,吉宏分兩次斥資6471.85萬元100%控股安徽維致環保制品有限公司,一家以環保食品紙包裝為主業的公司。在全面禁塑呼聲越來越高,以紙代塑被不少企業視為巨大潛在機遇的背景下,吉宏似乎搶先起跑了不止一步。與它同樣敏銳的還有另外一家圈內大佬:裕同科技。接下來,先說裕同,再說吉宏。搶住機會的裕同裕同看好以紙代塑市場,在新近發布的一個項目中得到了清晰體現。4月14日,裕同公告表示:與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簽署投資合同書,擬投資約4億元在開發區內建設“裕同科技環保及高端包裝產業基地項目”。項目規劃占地約80畝,規劃產品是:植物纖維制品及高端紙質包裝產品。其中,公告點名提到的具體產品包括:可降解的餐盒、餐托、餐碗、杯蓋等。按計劃,項目將于2023年全部達產,預計可實現年產值約6.4億元。關于上馬這個項目的原因,裕同在公告中說得很清楚:“全球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去塑及環保政策不斷收緊”,“植物纖維模壓制品因其綠色環保全可降解及其良好的功能屬性,對塑料及發泡產品具有良好的替代作用,存在廣闊的市場替代空間”。
之所以落戶海南,則是因為“海南省2019年率先在中國推行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生產及銷售”。依據2020年3月發布的《海南省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錄(第一批)》,自2020年12月1日起,塑料購物袋、塑料飯盒、吸管等在海南將被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裕同瞄準的正是海南全面禁塑給環保包裝帶來的市場機會。當然了,全面禁塑禁止的其實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非是塑料制品一概不允許使用。海口項目并非裕同瞄準以紙代塑市場邁出的第一步。早在2018年7月,裕同便公告表示:擬投資不超過6億元在四川宜賓建設環保紙塑項目,主要產品是餐盒和紙托,全部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4月上旬,裕同剛剛完成一次可轉換債券發行,募集資金額高達14億元。在5個募投項目中,宜賓項目位列第一,計劃使用募集資金5.62億元。而且,項目名稱變得更為具體:裕同智能包裝及竹漿環保紙塑項目。在債券募集說明書的項目可行性分析部分,裕同像海口項目一樣,強調了禁塑帶來的潛在市場機會,并表示:“綠色環保是未來包裝行業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要求,……公司有必要率先在包裝行業內布局環保紙塑等環保包裝產品。”各位老板看看:大佬就是有大佬的氣魄。
裕同不僅要布局,而且是“有必要率先”布局。這不是搶跑,還能是什么?宜賓項目的主要產品包括:餐飲用圓盤、大碗、多格圓盤、餐盒、多格餐盒,一看便知是為餐飲外賣量身定做的包裝產品。據測算,項目開工建設后第2年便可部分投產,生產各類環保包裝產品8625噸,實現營收1.74億元,凈利潤2109.93萬元;投產第4年全部達產,生產各類環保包裝產品3.45萬噸,實現營收7.62億元,凈利潤1.12億元。此后,產量維持不變,到投產第12年預計實現營收9.65億元,凈利潤2.21億元。產量不變,營收還在增長,只能是價格在提高。只是不知道這么樂觀的價格預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變為現實。同樣搶跑的吉宏裕同并不是唯一看到禁塑帶來的市場機會的圈內上市公司。2018年9月,在裕同宣布擬投資建設宜賓項目后不到2個月,吉宏公告表示:出資1075萬元收購安徽維致環保紙品有限公司33%的股權。收購額不大,且不控股,看上去只是一樁小交易。公告還顯示:2017年,安徽維致的營收為2.02億元,凈利潤為204.58萬元。規模不錯,盈利能力卻不算很強。不過,安徽維致的產品卻很有特色:紙杯、紙碗、漢堡盒、漢堡包紙、餐盤紙以及外賣打包袋等。
并且,還擁有一批響當當的知名客戶: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賽百味、樂天等全球連鎖餐飲企業,以及永和大王、白象方便面、優樂美、統一、華萊士、旺旺等本土明星品牌。這正是吉宏發起收購的核心原因所在:看好安徽維致的產品定位、客戶基礎和發展潛力。這一點很快再度得到證實:2019年4月,吉宏宣布以5396.85萬元的價格收購安徽維致剩余的67%股權,從而實現100%控股。與第一次收購相比,安徽維致的身價提高了近150%。與此同時,其2018年營收為2.09億元,與2017年基本持平,但凈利潤增長173.49%,達到559.50萬元。關于再度出手收購的原因,吉宏是這樣說的:“在強調食品安全的大環境下以及限塑令的出臺,環保包裝成為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之一。隨著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帶動外賣商品盛行,限制范圍將逐步擴展至塑料餐具,具有環保理念的食品級包裝(如環保外賣餐盒等)需求將隨著外賣行業的發展而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與裕同給出的理由,是不是非常接近?目前,安徽維致已經更名為“安徽吉宏環保紙品有限公司”,成為吉宏旗下布局環保食品包裝的重要一環。同樣,收購安徽維致也不是吉宏搶抓以紙代塑市場機會的起點。
2019年4月,吉宏完成了一次非公開發行包裝盒印刷報價,募集資金5.16億元。早在2018年4月便已發布的發行預案顯示:募投資金將主要用于孝感、廊坊、廈門3個環保包裝項目。預案還明確表示:募投項目建設將“使公司具備食品級紙包裝產品的生產能力。……公司將新增食品級包裝紙盒、食品級環保紙袋以及環保紙杯(碗)的生產”。其中,孝感項目的產品包括了環保紙袋、環保紙杯(碗),意在“開拓華中地區紙杯(碗)市場,并逐步向華南、華東地區進行輻射”。廈門是一個擴建項目,計劃“新增食品級紙袋及食品級紙盒產品,從而有助于公司開拓連鎖餐飲及外賣食品業務”。廊坊項目的產品中,則包括了環保紙杯(碗)。吉宏如此重視環保食品包裝,是因為它認為:目前,外賣餐盒使用的仍主要是不易降解的塑料包裝,“隨著政府部門對外賣塑料包裝問題關注度不斷提升,……容易自然降解的環保紙包裝材料,將逐步提升市場份額”。由此可見,吉宏瞄準的也是禁塑趨勢給紙包裝產品帶來的替代機會。據測算,完全達產后,孝感項目預計每年可新增收入7.09億元、廊坊項目可新增收入4.76億元,廈門項目可新增收入2.93億元,合計14.78億元。當然了,這些收入并非全部來自意在替代塑料的環保紙包裝產品。因為3個項目還涉及其他包裝印刷產品的生產。
全面禁塑的市場機會到底有多大?
不管裕同,還是吉宏,搶先布局以外賣餐盒等為代表的環保包裝產品,顯然都是受近年來呼聲日高的全面禁塑進程推動。作為國內開啟禁塑行動的重要標志,國務院于2008年發布了《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制度。2015年,吉林省正式在“全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由此,吉林被很多媒體譽為“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當然了,正像前面說過的,這里的“全面禁塑”其實是有限定范圍的。隨后,海南省在2019年2月發布《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實施方案》,又在2020年3月出臺《海南省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錄(第一批)。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又加了“一把火”,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意見》顯示:我國將逐步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等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和使用,并鼓勵推廣使用替代產品。如果說禁塑給替代產品騰退出了市場空間,紙質包裝產品顯然將是主要受益者之一。因為目前看來,似乎沒有太多比紙盒、紙袋、紙漿模塑產品等更好的選擇,來替代難以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想來,這正是裕同、吉宏以及其他一些圈內企業,對以紙代塑市場躍躍欲試的主要邏輯。問題是:禁塑之下,裕同、吉宏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選擇以外賣包裝為主的環保餐盒類產品?看一下吉林、海南及發改委的相關規定就明白:雖說被很多媒體解讀為“全面禁塑”,主要禁止的產品其實就兩類: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其中,對塑料袋的限制使用自2008年開始至今,已有12年時間。目前禁用的范圍在擴大,但留給市場的想象空間已不是很大。而一次性塑料餐具隨著餐飲外賣的爆發性增長,已經成為塑料垃圾最主要的源頭之一。而且,替代性環保產品占比還十分有限。假如以紙代塑的主要目標是餐飲外賣包裝,市場空間能夠有多大?據三好同學見到的一組比較老舊的數據:2018年,我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的規模為2416.8億元,2019年、2020年預計分別為2845.5億元、3249.6億元。假如包裝成本在餐飲外賣收入中的占比為3%,按2020年計對應的包裝需求約為98億元。是不是沒有想象那么大?這還有可能是高估。根據裕同可轉債說明書引用的數據,2017年全球紙塑市場的規模接近300億元。其中,超過53%用于食品、飲料部門,大致可以理解為外賣包裝,也就是不到160億元。
按照預測中近8%的復合增長率,到2020年約為202億元。注意:這里說的是全球數據。中國在全球市場中能占到接近半數么?怕是有難度。即便沒有想象中那么誘人,以紙代塑給印刷包裝企業帶來的潛在市場機會,仍然值得關注與探索。因為市場總量雖然不大,但競爭對手也不是很多。而且,如果是確定有前景的空白市場,先下手者一般總會占得先機。就像裕同、吉宏,甚至比它們更早的一些先行者已經在做的。就說到這里。最后,還是一如既往地祝各位老板好運吧。版權所有,轉載務必獲取授權精彩文章推薦: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